我的金牌教练--莫智慧律师
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如果一万小时定律是真鸡汤,按照传统955工作制计算的话,成为领域专家需要五年。
我想了想翻开律师执业证,看了看发证日期,转身赶紧用力拥抱住了办公桌上的案卷堆。回顾我已经“锤炼”的两千多个小时里,云崖作为我的训练场地,莫智慧律师无疑是陪伴我摸爬滚打的金牌教练。
莫智慧律师是云崖的合伙人、执委会委员,同样是我所在的云崖医药健康和知识产权团队负责人。作为医事法学领域的翘楚,他是江苏省律师协会医疗卫生法律委员会委员;作为发际线令人担忧的青年,他是无锡市十佳青年律师。
今年五月,莫律师和我在省高院代理一起再审案件发生的小插曲,主审法官在宣读参与诉讼人身份信息“代理人莫智慧、吴可偲”时明显地停顿了一会,随后忍不住转向我们说,你们两位代理人的名字倒也很匹配,“没智慧”、“不思考”。就像莫律师和我名字那般洒脱不羁,我的锤炼之路因为有他的陪练而收获颇丰。
认知
最初莫律师问我怎么看待律师职业?怎么看待自己从事律师职业?他说对律师职业的认知,并不光是对职业本身定位,另一面是对作为律师的自我定位。选择了当律师,还要选择当怎样的律师。
职业定位上,和传统从法律电影、文学作品中寻找理想人物、规划律师形象的教学不同,莫律师给我的职业刻画更为客观和直接。18年11月下旬是我加入医疗健康团队的第一个月,莫律师带着满脑浆糊的我北上大京城参加未来律所的主题培训。培训会场上是我第一次突破眼见、突破地域、突破层次,接触走在最前端律师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维度,面对大咖们带来的赫然成熟的战略布局、业务规划、文化建设,着实让人目瞪口呆、激情澎湃。在此基础上借着和莫律师的探讨,我进行了青年律师的执业定位和规划拟定。
自我定位上,莫律师包括整个云崖的团队机制始终在给予我革新的理念。木桶的装水能力是否真的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块?答案是否定的,木桶的装水能力在于最适当的倾斜角度和最长的木块。云崖的团队机制就好比强有力的支撑,在保证充足案源的同时,给予我更多的环境,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角色和工作内容,商务谈判、开庭辩论、业务讲座、文案写作等等。在莫律师的安排和协助下,我拥有更多与不同类型客户接触的机会,在角色切换中不断尝试,渐渐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,自我调整接纳自己的短处、活出自己的长处。
方法
随着医药健康团队的业务领域逐步拓展,服务对象由医疗机构扩展到医药企业、康复、护理、养老等行业。面对服务对象数量和体量的增加,莫律师高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非常值得学习。
他总是向我强调注重大画面的把控,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,不用为了得到一把盐而把整个海洋都煮沸,找出合理的优先次序发现关键驱动因素。
他也总是强调最大化利用团队资源,尽量避免重新发明轮子,学会借力发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总会看得更远。
莫律师在案件处理中通常教我使用流程优化的方式,周知的崔西定律,工作的困难度受执行步骤的平方数影响,完成一项工作如果有两个执行步骤那么困难度就是四,完成一项工作如果有四个执行步骤那么困难度就是十六。
在近期处理的纠纷中有一起,鉴于对方当事人的执着和热情,每次的证据交换都能收获对方厚厚的问题清单和核实材料,让案件事实调查变得一再复杂。我从开始的顶着涨成四倍大的脑子在案卷里唉声叹气,到后来受其指点使用流程优化的方式,分类处理、精简环节、把握核心,对于案件和时间有了更好地把控。
沟通
我离优秀的标准实在有定距离,其中在诸多改进空间中,重视沟通可能是莫律师跟我提点过最多次的,沟通素养也是平时他最看重的。
莫律师看重沟通的及时性,从团队分工角度出发,他作为负责人需要把控案件的走向和进程;从客户期待角度出发,他作为质控者需要保证案件的质量与客户的维护。拿他的话说,及时沟通、按时反馈在团队机制中更是责任的体现。
莫律师同样看中沟通的技巧性,他跟我强调决定权的把控。如果不经思考把决定事项交到当事人、法官手里,这是没有感情的传话筒,不是律师。除了做到分析利弊关系和后果走向外,更应该重视的是沟通时大局的把控,任何的沟通都是在为案件有利的结果加分。律师没有“闲聊”。
作为小跟班,我经常感叹莫律师的沟通能力。见识过他利用开庭结束机会穿梭在各个承办法官之间,十五分钟完成五个案件的沟通,准确高效。也见识过他一下午跑三家顾问单位,在不同部门科室处理疑难纠纷,及时专业。
莫律师向来不是个刻板的教练,他的团队化理念和专业化态度,伴着他具有强劲穿透力的哈哈声,总是推进着我向一个有质量、有情怀、有信念、有态度的优秀律师前进。在此,借着我遍地开花的文风,表达对他满满的感谢。
最后,云崖十五载,辉煌新征程!云崖加油!
(文 | 吴可偲律师)